力兆
我跟你说,重庆大学有个博导,叫蒋兴良,这履历一亮出来,教授,博导,985大学的顶梁柱,结果你猜怎么着,他本科不是什么清北复交,也不是本校的湖南大学,而是湖南大学邵阳分校,后来这学校,就成了邵阳学院,一个普普通通的,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“双非”院校,我看到这个事儿的时候,真的愣了一下,随即就想笑,笑咱们现在是不是都魔怔了?
天天盯着人家的第一学历,好像那张纸就决定了一辈子,是985的,就高看一眼,不是,就觉得这人“不行”,你看,这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,学校是给你发了张门票,可能有些学校的门票位置好一点,离舞台近一点,但路到底怎么走,能走多远,全看你自己是个什么料,是骡子是马,拉出来遛遛,比什么毕业证都管用,英雄不问出处,这句老话,搁在今天,一点都不过时,甚至,我觉得更带劲了。
我记得我表弟当年高考,差了十几分没考上本科线,最后去了个省会城市的一个专科院校,家里人愁得不行,说他这辈子算完了,连个正经本科文凭都没有,找工作都得被人挑三拣四,可我表弟这孩子,骨子里就有股子倔劲儿,专科三年,图书馆基本没断过人影,专业课成绩年年拿奖学金,大二那年还自己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,硬是拿了个省级二等奖回来,毕业那年,他没像其他同学那样急着找工作,而是报了专升本考试,又拼了一年,考上了省内一所一本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,本科期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,跟着导师做项目,发论文,后来直接保送了研究生,现在在某大厂做研发工程师,年薪三十多万,前阵子家庭聚会,他叔叔还拍着他肩膀说,早知道这小子能行,当初就不该瞎操心。
你说这事儿邪乎不邪乎,当年那些说他“专科生能有什么出息”的亲戚,现在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的,反倒是他自己,从来没把当年的专科经历当回事儿,他说,学历只是个起点,不是终点,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,是你自己肯不肯往前迈步子,这话糙理不糙,我听着特别在理。
现在有些用人单位,招聘的时候非得卡第一学历,985、211的简历放一边,普通本科的看都不看,更别说那些“双非”院校出来的学生了,我就纳闷了,你们是招人才还是招学历啊,人才的能力是靠学历堆出来的,还是靠真本事干出来的,蒋兴良教授要是当初因为本科出身不好就被pass掉,那现在重庆大学少说也得少个顶尖的科研带头人,咱们国家的电力系统研究说不定还得晚个十年八年才能有突破。
我认识个做HR的朋友,有回跟我吐槽,说他们公司招人,领导非得要求本科必须是985、,结果招来的新人眼高手低,实际工作能力一塌糊涂,反倒是个二本毕业的小姑娘,干活踏实,脑子灵活,半年就成了部门的业务骨干,领导现在后悔得直拍大腿,说早知道就该看能力不看学历,可当初就是被那股子“唯学历论”的风气给带偏了。
其实吧,社会上类似蒋兴良教授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,我老家有个邻居,当年高考落榜,去技校学了电工,后来靠着自己琢磨,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力维修专家,连供电局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都得请他出马,前两年还被评上了“市技术能手”,领奖的时候他说,我没上过大学,但我知道,不管在哪个岗位,把活儿干漂亮了,比什么都强。
说到底,学历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标签,它或许能给你开个好头,但绝对不是决定你命运的唯一钥匙,真正能让你站稳脚跟的,是你骨子里的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,是你愿意为了目标拼尽全力的决心,是你不断学习、不断进步的勇气,就像蒋兴良教授,从邵阳分校到重庆大学的博导,这一路走来,靠的绝不是那张本科文凭,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在科研道路上的坚守和付出。
所以啊,别再迷信什么“第一学历决定论”了,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,从来不会被一张纸束缚住手脚,他们会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,用实力证明自己,而我们这些旁观者,也该擦亮眼睛,别让那些偏见蒙蔽了我们的判断力,毕竟,英雄不问出处,能人不怕出身低,这才是社会该有的样子。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