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地杯具
七百年前江西人是怎么搬到湖南邵阳的?从泰和早禾渡到宝庆府的1300里移民路。
明朝时朱元璋要平衡人口,硬是从江西往湖南湖北迁人,八成湖南人都是江西后裔。
当时政策挺狠,三兄弟抽一户搬家,不走的被抓。给的条件也不错,能分免费地头五年不交税。大家顺着官道走,朝廷还帮忙。现在看他们的路线图,主要是走水路。
江西这边移民坐船从泰和出发,沿赣江顺流而下。先到吉安府,接着过白沙驿峡江水边镇,再到金川镇樟树临江镇。这段走完后转向袁水,在新余罗坊镇分宜宜春停停走走。
到萍乡湘东区下船后改走陆路,过老关镇就进湖南了。到了醴陵王仙镇观口村附近上船,这次顺着湘江往南。船到衡阳后再转蒸水航道,能一直走到现在的邵东佘田桥镇。这里离邵阳才五十公里,走平路很快。
有人问为啥不直接走株洲到湘乡的陆路去邵阳?其实古人只要能坐船就不走陆路。算路程,走水路比走株洲近一百五十里。虽然还有条茶陵道更近,但全是山路,要多走两百六十里。而且当时这条道只准军人走,民户敢走要挨打。
洪武年间有个例子,吉水王家走茶陵被逮住了,全家送去永州当兵了。朝廷还规定要经过临江府萍乡验关,乱走的打八十大板。台湾博物馆有份档案记载了这事。
整个路线大概一千三百里,坐船加走路需要一个月,现在回头看,移民路线选得挺聪明。当时河流比现在宽,大船都能走。到衡阳后再走蒸水,省了好多山路。
佘田桥镇现在还有些老人记得当年驿站的样子。邵阳不少老房子门柱上刻着赣南的字样,族谱里也写着鹅颈大丘这种早没了的地名。
这路线走了七百多年,现在开车走高速也就几个小时。当时拖儿带女走三个月,走到邵阳又造房子又开荒,真不容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