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邵阳古称宝庆,是湖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。清朝对宝庆的统治结束,是随着清朝整体统治的结束而结束的。
清朝的统治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被推翻。辛亥革命是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、建立共和国的革命运动。这场革命始于武昌起义,随后迅速蔓延至全国。在湖南,革命党人积极响应,于1911年10月10日发动了著名的长沙起义,起义成功后,湖南宣布独立,成立了湖南省军政府。
宝庆作为湖南省的一部分,随着湖南省的独立,清朝对宝庆的统治也随之结束。此后,宝庆成为了湖南省的一个行政区域,继续由中华民国政府管辖。
总的来说,清朝结束对宝庆的统治是通过辛亥革命实现的,这场革命结束了清朝在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,开启了中华民国的新篇章。举报 -
邵阳旧称宝庆。“铁打的宝庆”一方面指以前邵阳城墙坚固,防御牢固,攻打不进,典型案例为石达开兵败宝庆府。另一方面是指邵阳人吃得苦、霸的蛮,内心似铁一般坚硬。清朝结束对邵阳的统治,既是当时的大势所趋,也与邵阳当时的人文密切相关,双向结合导致坚如磐石的城堡从内部攻破。
清朝末年维新思潮在邵阳盛行,动摇了大清皇朝统治的思想根基。
清朝末年,邵阳人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己任,出现了樊锥、周叔川、周来苏、谭人凤谢介僧、蔡锷、石醉六、苏鹏等一大批接受维新思想的知名人物。有意思的事情是,这一大批人物大多为当时宝庆府新化县人,现新化、新邵、隆回三县交界处,蔡锷虽出生于邵阳市区,但在靠近此区域的洞口县山门镇长期生活。
1898年,樊锥在邵阳成立湖南南学会分会,推行新学。20世纪初,周叔川、谭仁凤等积极投身孙中山、黄兴领导的革命中,参加同盟会。周来苏曾组织苏鹏等人到颐和园去潜杀慈禧与光绪的活动,后参加广州起义。周叔川先后创办新化实学堂、《大同辑报》等,广泛宣传维新思想,谭人凤等每次都赶至参加。
参加武昌起义的“大佬”或亲自指挥或坐镇现场,为推翻清朝的提供了最高指挥力量,在全国获胜的形势下,脆骨拉朽的结束了清朝在邵阳统治
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,周来苏、谭人凤及时赶到参与武装起义,随即回湖南组织长沙起义。武昌起义后,邵阳本土的革命志士,迅速行动,策划起义。10月30日,革命党人邹永成、谢介僧、葛天宝等策动驻邵阳县五峰铺巡防营官兵起义,攻占宝庆府城。知府、知县仓皇出逃,光复宝庆。随即成立湖南军政宝庆分府,公推谢介僧为都督,邹永成为副都督,谭二式为参都督。府辖各州县相继光复。
11月11日,谭延闿自封为湖南都督,总揽湖南军政大权,派遣心腹邵阳人、同盟会员谭心休率军驻邵阳并任宝靖招抚使,撤销宝庆军政府。邹代藩遇害,邹永成被迫出走。1912年1月,裁撤宝靖招抚使,谭心休率军返省都督府复命。谭延闿派所部第一师第二旅、第四师第八旅分驻邵阳市区与武冈。4月,撤销邵阳县建置,保留宝庆府,领武冈、新宁、城步、新化四州县,隶属湘江道。1913年9月,撤销宝庆府、武冈州,恢复邵阳县建置,邵阳县称宝庆县,武冈州改设武冈县,与新宁、城步隶属湘江道,绥宁隶属辰沅道。
推翻清朝统治后的邵阳,民生并未安乐,进入军阀割据时期
1915年12月25日,蔡锷在云南发动讨袁护国战争,邵阳各界积极响应,次年2月、3月护国军统带王华裔率领游击队与绥宁覃汉山、叶显廷领导的农民护国军联合作战,三次攻克绥宁县城,将北洋军胡瑞麟旅赶出绥宁。4月革命党人攻占新宁县城,新邵太子庙数千农民暴动。5月,革命党人占领府城,成立“护国军宝庆司令部”,随即被北洋军击败。这以后,邵阳成为北洋、湘军、桂系、皖系角逐之地。1918年5月12日,皖系张敬尧部田树勋旅的一个团攻入府城,肆意杀死城内居民。
1926年,宝庆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爱莲女子师范学校召开,选举产生国民党县党部组成人员。此后武冈、新宁等县国民党党部相继成立,开始了国民党在邵阳的统治。
1928年1月,宝庆县复名邵阳县,1937年湖南设9个行政督察区,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邵阳县城,领邵阳、新化、武冈、城步、新宁5县,缓宁县隶第四行政督察区。8月1日,析邵阳县西部置隆回县,治六都寨,隶第六行政督察区。1938年全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,缓宁县先隶第七区,后隶第十区。
从历史规律来看,历史上的邵阳也逃不脱“大治—大乱——大治”的历史周期律,思想和民心所向是根本性力量,思想决定了武装力量的方向,武装力量错误的方向虽一时一地获胜,但也只能短暂性胜利。
举报